《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
教学成果总结
一、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的背景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国家培养了土建类高级技术人材8000余人。近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被评为"国家级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广东省土木工程名牌专业"、"广东省岩土工程重点扶持学科"、拥有"广东省高校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建筑工程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实验条件。
岩土工程课程是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践表明,岩土工程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一个从事土木工程的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岩土工程知识、理论和技能。由于岩土工程课程横跨两大专业体系,处于土木工程体系与地质学体系的接合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其成为土木工程学科中最复杂及难题最多的学科之一。项目组完成了"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7项教改课题,在岩土工程课程群建设方面取得如下成果:(1)优化课程设置、修订及增补教学大纲,(2)建立了土力学院精品课和编制了多媒体课件,(3)主编和参编了教材及专著8部,(4)开展教改项目研究7项及发表了教学改革论文18篇。课程群建设总结如下:
二、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岩土工程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基本素质的培养。
(2)整体优化原则。从剖析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入手,从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对课程群进行重新规划,构建出融汇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3)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其训练的环节。构建了"两个平台与两个结合"、"素质、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重视教材建设。根据新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在努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立足学科前沿,由原来的3门岩土工程类课程扩充为岩土工程课群(13门理论课及相关课程设计)。岩土工程课群包括: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岩体力学、弹性力学、隧道及洞室工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应用软件、地基处理、边坡与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技术、特种基础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地面岩土工程设计、隧道及洞室工程课程设计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增补和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我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体现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两个平台与两个结合"、"素质、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土力学精品课
构建了《土力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gdut.edu.cn/jianshe),教学资源正在完善之中。课程按照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标准构建与建设。已编制了《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等10余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减少课内学时、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系列教材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来构建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根据新课程体系要求,课题组主编和参编岩土工程课程群系列教材3部(其中,《土力学》双语教材1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十一五"规划教材)、专著1部、行业规范1部(获2009年广东省建工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注册工程师执业考试指导书3部,共8部,受到本专业师生的好评。
[1] 张建龙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
[2] 何思为主编:《土力学》(双语),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5
[3] 李子生主编,刘勇健参编《工程地质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2006年8月(第二版);
[4] 李彰明专著:《软土地基处理的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研究生教材);
[5] 李彰参编:《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李彰明、刘勇健等:《2007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考试考前30天冲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7]《2008年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考试—专业考试考前30天冲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8]《2009年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考试—专业考试考前30天冲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六、教改项目及教学改革论文
课题组完成了校级教改课题4项和土木工程名牌专业建设课题3项。通过岩土工程教学改革系列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改革经验,获高教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1项,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18篇。对"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等方面,从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探讨了岩土工程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岩土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论项目:
[1]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05D16),高教研究基金, 2005.7-2006.7,主持人
[2] 岩土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土木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编号2008F39),高教研究基金, 2008.7-2009.7,主持
[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岩土工程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7-2011.7
[4] 应用型工科院校"土力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高教研究基金,2009-2010,参加
[5] 土力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广东省土木工程名牌专业建设基金项目,2009-2010,主持人
[6] 土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广东省土木工程名牌专业建设基金项目,2009-2010,参加
[7] 土力学核心教学内容研究及其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体现,省土木工程名牌专业建设基金项目,2009-2010,参加
2.教改论文:
[1] 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07-109
[2]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65-69
[3] 工程地质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25-27
[4]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
[5]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S1):206-208
[6] 信息技术与土力学课程整合的探讨,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S1):198-200
[7] 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S1):52-53
[8] 土力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探讨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0(S1):
[9] 提"工程地质学"实习教学质量的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1,1(1):56-58
[10] 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第三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2011
[11] 张建龙等.关于对土力学中土体破裂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东南大学学报(正刊), 2008.12
[12] 对冲切与剪切问题的思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S1):170-172,175
[13] 论有效应力原理在土力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高等建筑教育,2010,18(2):60-64
[14] 土坡稳定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0(S1)
[15] 张丽娟,刘勇健等.关于提高"土力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学版2010(S1)
[16] 李友群,刘勇健等.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实践教学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正刊),2009.8
[17] 工程地质学教学方式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S1):56-57
[18]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B09):167-169
七.创新点
(1)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3门岩土工程课扩充为岩土工程课程群。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获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课题组主编了系列"注册考试"指导书,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适当拓展,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以提升。
(2)重视教材建设,项目组编写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双语教材、行业规范、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指导书"8部,代表了国内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有效提高了我校的声誉。
(3)提出的"应用型创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两个平台与两个结合"、"素质、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两个平台":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和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两个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科研结合";"三位一体":指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土木工程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色。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大众化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增强。
八.总结
自2005年第一个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以来,走过了5个年头,成果应用有4个年头。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经多年的建设、应用和实践,具有了较坚实的基础。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提高,使我校土木工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更鲜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毕业生保持满意的就业率。
项目组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在建的《土力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信息丰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本项目参编的水利水电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系列教材《工程地质学》,双语教材《土力学》代表了国内工科院校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可供全国土木工程专业选用、参考。《软土地基处理的理论、设计与施工》成为岩土工程界软土地基处理热销的指导书和岩土类研究生教材。《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为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标准,获得了2009年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考试—专业考试考前30天冲刺》(2007版、2008版、2009版)成为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首选教材和参考书。本项目研究撰写的18篇教改论文,对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与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迪。
教学实践表明,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
附:教材、参考书、行业标准、获奖证书图片及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