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习题
1.光速c已知,测量D=1km的距离,光经历的时间t2D=?
2.光电测距是____(A)瞄准____(B)以后可以距离测量。
答案: (A)①经纬仪;②测距仪;③望远镜。(B)①目标;②地面点;③反射器。
3.测距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4.图3.5,测距仪的光源发射 (A),经反射器返回后经接收装置 (B)与er比较 (C)。
答案: (A)①调制光波。②光束。③调制频率。
(B)①直接进入测相装置。②光电转换为电信号进入测相装置。③测得时间t2D。
(C)①计算距离D。②计算。③并由数字电路把距离D显示出来。
5.说明某红外测距仪的测距精度表达式m=±(3mm+2ppm.D)的意义?
6.D3000红外测距仪应用中的一般基本过程是 。
答案:①安置仪器,启动测距仪电源开关,瞄准反射器,测距,测量气象元素,关机。
②安置仪器,瞄准反射器,启动测距仪电源开关,测距,测量气象元素,关机。
③安置仪器,启动测距仪电源开关,瞄准反射器,测量气象元素,测距,关机。
7.红外光测距测线上应该 。
答案:
①没有障碍物;测线上只架一个反射器;不存在强烈光源,严禁强烈光对射测距仪;测距时应加强监察。
②有障碍物;测线上可架多个反射器,不存在强烈光源,不能有强光对射,测距有自动化功能不必监察。
③有障碍物;测线上架一个反射器,也可有多个反射器,有强烈光对射测距仪,测距时应监察。
8.下述应用反射器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应用反射器时,①只要反射器的直角棱镜受光面大致垂直测线方向,反射器就会把光反射给测距仪接收。②可以根据测程长短增减棱镜的个数。③反射器与测距仪配合使用,不要随意更换。
9.已知测距精度表达式(3-12)问:D=1.5km时,mD 是多少?
10. 测距仪的加常数ΔDk主要是 引起的。
答案:①测距仪对中点偏心;反射器对中点偏心;仪器内部光路、电路的安装偏心。
②通过对测距仪和反射器的鉴定。
③测距仪等效中心偏心;反射器等效中心偏心;仪器内部光路、电路信号延迟时间。
11.已知t:29.3℃ p:99.6kpa,试计算DI1600测距仪的比例改正。
12.接上题,求DI1600测距仪在1.656km的气象改正。
13.按下表成果处理。光电测距得到的倾斜距离D=1265.543m,竖直角α=3°36′41″,气压P=98.6kpa,空气温度t=31.3℃,仪器的加常数k=-29mm,已知气象改正公式是
项 目 |
数
据 |
处理参数 |
处理后的距离 |
说 明 |
距离观测值 |
D:
m |
m |
m |
未处理的倾斜距离 |
Dkm:
km |
|
|
以公里为单位的倾斜距离 |
|
仪器加常数 |
mm |
k : |
m |
加常数改正后倾斜距离 |
气象元素 |
t: ℃ p: kpa |
ΔDtp
: mm |
m |
气象改正后倾斜距离 |
平均型平距 |
α: ° ′ ″ |
+14.1″Dkm |
m |
平均高程面的平距 |
测站型平距 |
Z: ° ′ ″ |
-30.3″Dkm |
m |
测站高程面的平距 |
14.钢尺量距的基本工作是 。
答案:①拉尺;丈量读数;记温度。②定线,丈量读数;检核。③定线,丈量,计算与检核。
15.图3.20是定线时分段点测钎在望远镜里的倒象,说明测钎位置在观测者方向AB的 。
答案:①AB线上。②左側。③右側。
16.一般量距一条边,D往=56.337m,D返=56.346m。问相对较差k=?
17.平视距测量步骤是经纬仪望远镜水平瞄准远处 (A),读取 (B)。计算 (c)。
答案:(A)①反射器。②目标。③尺子。
(B)①读数为中。②上、下丝所截尺面上读数。③竖直角α。
(c)①平距D=100×。②斜距D。③视距差。
18.=
下-
上=1.254m,按式(3-65)计算平距D。
19.斜视距测量平距计算公式可以是DAB=100(下-
上)×sin2L?
20.=
下-
上=1.254m,竖直度盘读数L=88°45′36″。按上题答案求DAB=?
21.接上题,1)α=90°-L=1°14′24″,DAB=?2)如果L=90°,DAB=?
22.钢尺精密量距计算题:尺段长度、尺段平均长度、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倾斜改正的计算。总长及相对误差计算。(计算数据在下表,尺长方程式:=30m+0.008m+α(t-20)×
)
尺 段 |
丈量 次数 |
后端读数 (mm) |
前端读数 (m) |
尺段长度 (m) |
尺长 改正 |
温度 改正数 |
改正后 尺段长度 |
高 差 平距化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1 |
1 2 3 平均 |
0.032 0.044 0.060 |
29.850 29.863 29.877 |
|
|
27.5℃ |
|
0.360m |
1~2 |
1 2 3 平均 |
0.057 0.076 0.078 |
29.670 29.688 29.691 |
|
|
28.0℃ |
|
0.320m |
2~B |
1 2 3 平均 |
0.064 0.072 0.083 |
9.570 9.579 9.589 |
|
|
29.0℃ |
|
0.250m |
长度、相对误差计算
AB平均长度:
改正后AB往测总长:
较差:
改正后AB返测总长:68.950m 相对误差: k=
参考答案
1.光速c已知,测量D=1km的距离,光经历的时间t2D=?
解:t2D=D×2/(c)=1 km×2/( 300000 km/s)=6.67×10-6
s
2.光电测距是__②(A)瞄准__③(B)以后可以距离测量。
答案: (A)②。(B)③。
3.测距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提示:参考page 47。
4.图3.5,测距仪的光源发射 ①(A),经反射器返回后经接收装置 ②(B)与er比较 ③(C)。
答案: (A)①。(B)②。(C)③。
5.说明某红外测距仪的测距精度表达式m=±(3mm+2ppm.D)的意义?
提示:参考page 49。
6.D3000红外测距仪应用中的一般基本过程是 ② 。
答案:②。
7.红外光测距测线上应该 ① 。
答案:①。
8.下述应用反射器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答案:应用反射器时,①只要反射器的直角棱镜受光面大致垂直测线方向,反射器就会把光反射给测距仪接收。②可以根据测程长短增减棱镜的个数。③反射器与测距仪配合使用,不要随意更换。
9.已知测距精度表达式(3-13)问:D=1.5km时,mD 是多少?
答案:m=±(5mm+5ppm.D)=±(5mm+5ppm×1.5km)= ±12.5 mm
10. 测距仪的加常数ΔDk主要是 ③ 引起的。
答案:③。
11.已知t:29.3℃ p:99.6kpa,试计算DI1600测距仪的比例改正。
答案:
12.接上题,求DI1600测距仪在1.656km的气象改正。
答案:
13.按下表成果处理。光电测距得到的倾斜距离D=1265.543m,竖直角α=3°36′41″,气压P=98.6kpa,空气温度t=31.3℃,仪器的加常数k=-29mm,已知气象改正公式是
答案:
项 目 |
数 据 |
处理参数 |
处理后的距离 |
说 明 |
距离观测值 |
D: 1265.543m |
m |
m |
未处理的倾斜距离 |
Dkm: 1.265543km |
|
|
倾斜距离以公里为单位 |
|
仪器加常数 |
-29mm |
k : -29mm |
1265.514m |
加常数改正后倾斜距离 |
气象元素 |
t:31.3℃ p:98.6kpa |
ΔDtp :25.8mm |
1265.540m |
气象改正后倾斜距离 |
平均型平距 |
α:3°36′41″ |
+14.1″Dkm |
1263.020 m |
平均高程面的平距 |
测站型平距 |
Z: 86°23′19″ |
-30.3″Dkm |
1263.012 m |
测站高程面的平距 |
14.钢尺量距的基本工作是 ③ 。
答案:③。
15.图3.20是定线时分段点测钎在望远镜里的倒象,说明测钎位置在观测者方向AB的 ② 。
答案:②。
16.一般量距一条边,D往=56.337m,D返=56.346m。问相对较差k=?
提示:参考page 60式(3-37)~式(3-39)。
17.平视距测量步骤是经纬仪望远镜水平瞄准远处 ③(A),读取 ②(B)。计算 ①(c)。
答案:(A)③。(B)②。(c)①。
18.=
下-
上=1.254m,按式(3-65)计算平距D。
提示:参考page 66式(3-65)。
19.斜视距测量平距计算公式可以是DAB=100(下-
上)×sin2L?
解答:因为L是盘左竖直度盘读数,DAB=100(下-
上)×cos2a,a=90- L,
所以DAB=100(下-
上)×cos2(90- L)= 100(
下-
上)×sin2L。
20.=
下-
上=1.254m,竖直度盘读数L=88°45′36″。按上题答案求DAB=?
答案:DAB=125.341 m
21.接上题,1)α=90°-L=1°14′24″,DAB=?2)如果L=90°,DAB=?
自解。
22.钢尺精密量距计算题:尺段长度、尺段平均长度、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倾斜改正的计算。总长及相对误差计算。(计算数据在下表,尺长方程式:=30m+0.008m+α(t-20)×
)
尺 段 |
丈量 次数 |
后端读数 (mm) |
前端读数 (m) |
尺段长度 (m) |
尺长 改正(mm) |
温度 改正数(mm) |
改正后 尺段长度 |
高 差 平距化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1 |
1 2 3 平均 |
0.032 0.044 0.060 |
29.850 29.863 29.877 |
29.818 29.819 29.817 29.8180 |
7.9 |
27.5℃ 2.7 |
29.8286 |
0.360m 29.8264 |
1~2 |
1 2 3 平均 |
0.057 0.076 0.078 |
29.670 29.688 29.691 |
29.613 29.612 29.613 29.6123 |
7.9 |
28.0℃ 2.8 |
29.6230 |
0.320m 29.6213 |
2~B |
1 2 3 平均 |
0.064 0.072 0.083 |
9.570 9.579 9.589 |
9.506 9.507 9.505 9.5060 |
2.5 |
29.0℃ 1.0 |
9.5095 |
0.250m 9.5062 |
长度、相对误差计算 AB平均长度: 68.952 m
改正后AB往测总长:68.9539 m 较差:0.0039 m
改正后AB返测总长:68.950m 相对误差:k=1: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