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005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
申 报 表
广东省教育厅 制
二ΟΟ五年 五月十六日

填 写 要 求

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 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信息 姓 名 张坤宜 性别 出生年月 1944年6月
最终学历 大学 职称 教授 电话 020-61371809
学位   职务   传真 020-38457269
所在院系 建设学院 E-mail zhqy@ehomenet.com
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广州五山南秀村(510643

1-2

教学概况

       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5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5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是:“工程测量”(该课程曾名“测量学”、“土木测量学”、“土木工程测量”等)、房地产测量、地籍测量,是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5年来授课是土木、建工、环境、土地管理、工程管理、给排水、城规等专业5届,平均周学时8.1学时/周,学生总数1558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是上述各届各专业班的工程测量实验工程测量实习(共17周),学生总数1558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是:
1)“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建设,来源,国家教育部,主持人,2001.6~2005.6。主编,主笔发表论文。
2)土木工程类专业当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系统研究(省级重点培育项目),来源,广东省教育厅,主持人,2001.5~2004.6。组织、规划、教研、总结。
3)土木专业测量新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来源,广东省教育厅,主持人,1999.12~2001.12。组织、规划、教研、编著“九五”测绘规划教材、总结、主笔发表论文。
4)土木测量学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来源,广东工业大学,主持人,1999~2001。组织、规划、教研、编著“九五”测绘规划教材、总结、主笔发表论文。
5)面向新世纪 建设土木测量学新课程,来源,广东工业大学,主持人,1997~1999。组织、规划、教研、编著“九五”测绘规划教材、总结、主笔发表论文。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与著作:★核心期刊
1.“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60.2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修订版。主编。
2.《土木工程测量》教材的特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4期。
★3.土木测量课程的体系探讨,中国高教研究, 2000第四期。
4.模拟生产的测量实习教学与效果,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第3期。
5.谈土木测量学课程的体系特征,中国测绘 (ISSN 1005-6831),2001,第1期。
6.试论土木测量学课程的体系特征,《测绘教育启思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7.土木测量课程体系的探讨,测绘技术装备,2001,第2期。

★8.土木工程测量教材以“定位”为核心的绪论导向,测绘通报,2005年第7期(已定,待发表)。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主持“面向新世纪,建设土木测量新课程”的改革研究,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授予单位,广东省教育厅,署名第一,2001年9月。
2.《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九五”测绘规划教材,1999年6月第一版。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国家测绘局,署名第一,1999年10月。
3.主持“面向新世纪,建设土木测量新课程”的改革研究,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署名第一,1998年12月。
4.2000-2001学年度、2001-2002学年度二次校教学优秀一等奖。
5.2003-2004学年度校教学优秀二等奖。
6.主编《交通土木工程测量》,“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3年9月修订版。

1-3
学术研究

 

近5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公路缓和复曲线的研究,横向,来源:广州公路工程公司,主持。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核心期刊
★1.公路卵形曲线的测量坐标检验,测绘通报,2004第4期,第一作者
★2.高等级公路匝道缓和复曲线的检验,公路, 2003第8期,第一作者。
3.高速公路中线缓和复曲线的点位坐标,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ISSN1671-8496),2002,第3期,第二作者。
★4.任选测站技术原理及其在高速公路测量中的应用,中南公路工程,2002第4期,第二作者。
★5.高等级公路中插缓和曲线的点位坐标计算,工程勘察,2002第1期。独立。
★6.公路缓和复曲线的中插连接,中南公路工程, 2001第3期。独立。
★7.缓和复曲线中插缓和曲线弧长的直接精确解公路,公路,2004第8期。独立。
★8.路线缓和复曲线测量检验的弧长新原理与效果,测绘通报,2005,第6期。第一作者。
★9.缓和曲线弧长的直接精确解,公路,2005,第6期。第一作者。
★10.缓和复曲线研究综述,中外公路,2005年第4期。独立。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国辉
1954.12
教授
测绘
教研与教学 、骨干教师
马莉
1954.10
教授
测绘
教研与教学、骨干教师
蒋利龙
1961.07
教授
测绘
教研与教学、骨干教师
赵滔滔
1968.02
讲师
测绘
教研与教学、骨干教师
魏德宏
1966.11
讲师
测绘
教研与教学、骨干教师
易又庆
1949.11
副教授
测绘
教研与实验,骨干教师
李锦诚
1968.05
实验师
土木
教研与实验,骨干教师
王宇会
1972.01
讲师
测绘
教研与实验,骨干教师
张兴福
1977.09
讲师
测绘
教研与教学、骨干教师
王华
1978.12
讲师
测绘
教研与教学、骨干教师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工程测量”教学队伍11人(含课程负责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实验师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人。30~39岁3人,40~49岁4人,50~59岁3人,61岁1人。每学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约1∶29.4。从事“工程测量”教学工作与本课程教改研究均8年以上,近5年每年考核均是“称职”,其中考核“优秀”有4人次。


  中青年教师培养,主要在二方面:1)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2)加强教师队伍的传帮带。目前有2名在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1人攻读“博士后”。最近将有2人完成学业。在定人选、定辅导制、定任务等方面落实传帮带工作。特别在“工程测量”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的特点,吸取他们参加改革研究试验和教材编写等工作,尤其发挥应用教学新技术方面的作用,在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教研活动情况:

  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测量学”(现是“工程测量”)的教育思想、体系、内容、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的方法、措施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提出的教改项目(均以立项)围绕“面向新世纪,建设土木测量新课程”和省级重点培育项目“土木工程类专业当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系统研究”而展开。根据主持人提案,对旧“测量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研究,参加“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的建设,开展土木类专业测绘高新技术 “GPS技术”、“摄影与遥感技术”、“”、“工程变形测量技术”等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组织校区实践训练场研究与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研究,开展模拟生产方式测量实习训练,并取得圆满成功。主要论文:

1.土木工程测量教材以“定位”为核心的绪论导向,测绘通报,2005年第7期。

2.土木工程测量教材的体系特征,全国测量学教学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2003年10月,昆明。

3.模拟生产的测量实习教学与效果,2001年全国实验室研究论文。

其他情况同“课程负责人情况”(含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3.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的发展来自于改革,来自于对旧课程的持续不懈的全面改造。
1.改革前的课程。
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测绘学课程,早期(50年代)设有“普通测量”、“大地测量”和“天文测量”。六十年代后合为“测量学”(100学时,1个月实习),是土木、建筑、环境、土地管理、工程管理、给排水、城规等非测绘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文革后,该课程保留有常规测量技术和土木施工测量的内容(36~56学时,1~2周的实习)。
旧“测量学”主要沿用测绘专业基础课的特点,长期维持老三仪加地形测图的旧框架。课程内容落后、简单,应用层次低,教材建设缺乏深入研究,跟不上科技发展。实践性能力训练教学适应性不足。旧“测量学”课程的落后状况影响了非测绘专业学习应用现代测绘技术的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旧“测量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测绘教育界开始有旧“测量学”课程改革情况,并有“测量学”课程“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讨论,伴有各种改革试验。直至九十年代初,有关院校进行的众多改革,只在一些具体教学环节上提出一些改革方案,未见有旧“测量学”明显改革效果。
2.改革中的“工程测量”课程。
纵观八十、九十年代的科技发展和测绘科技进步,现代测绘科技在工程建设的应用地位深受社会关注,测绘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创造工程建设整体技术效益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提高测量技术教学质量的要求说明,旧“测量学”课程的全面改革,迫在眉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综观全国测绘教育改革现状,我们提出“面向新世纪,建设土木测量学新课程”的改革方案,开始进行旧“测量学”课程的全面改造工程。这是一项在教育思想、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旧“测量学”课程全面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是一项在旧“测量学”教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根本性教学创新工程。改革方案大,涉及的研究内容多,任务重,困难大。尽管如此,只有艰苦奋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旧“测量学”课程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努力,新课程建设不断进步。新课程已经从落后的普通技术性教学中摆脱出来,并以全新的现代工程技术性教学面貌“工程测量”展现在高等教育中。新课程确立的新教学体系,全新的课程技术知识构成和科学浓缩丰富的测绘高新技术内容,适应现代宽口径的教学需求,全部教学配套措施、材料齐备,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此期间,发表教改研究论文15篇(核心期刊4篇),科学总结报告3个,教材2部(110万字,总发行量2万余册),配合改革教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一套(150MHz)。新课程建设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一项,获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教材成果《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获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立项并正式出版,在全国很多高校和社会应用。改革研究成果和经验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3.不断前进的工程测量技术教学。
“工程测量”新课程的建设,在于从工程建设的科技需求出发确立教学改革思路和教育体系,在于紧密关注社会科学发展,在于坚持不懈的持续过程。继“面向新世纪,建设土木测量学新课程”之后的2001年,我们开展省级重点教改培育项目“土木工程类专业当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系统研究”,是“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进展喜人。其中,在路桥专业方向增设“道桥控制测量”课程,在其他土木类专业增设“GPS技术”、“摄影与遥感技术”、“ ”、“工程变形测量技术”等测绘高新技术选修课程,教学效果初见成效。省级重点教改培育项目“土木工程类专业当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系统研究”被学校推荐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校“工程测量”课程在土木类专业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本课程教学思想体系的创新具有六大特征。核心特征,以“地面点定位”作为教学思想核心建设工程测量课程;工程特征,坚持紧密结合交通、土木工程的技术需求;主干特征,从实际出发确定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类型与分支;渐进特征,强调以现代测绘技术为主导的渐进创新思路;严密特征,反映现代测量科技原理应用于现代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完整性;时代特征,课程改革紧跟科学发展,努力反映蓬勃发展的测绘科技和现代工程需求。
2.教学内容关注发展,符合实际需要。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当代测绘高新技术为主导,从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需求出发,比较完善地介绍现代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结合路线、建筑、管线、桥隧、工程管理、土地管理、城规等工程专业与方向,比较全面叙述工程测量基本技术原理和方法。强调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强调测量技术原则的工程中的表现形式,强调测绘技术原理在工程建设的应用,强调测量技术方法与工程建设的密切关系,正确处理了测量技术的落足点、立足点和应用问题。关注科技发展,“立足土木,结合土木,服务土木”,显示本课程符合实际需求的工程建设基本技术特色。
3.知识构成科学,技术含量丰富。对旧课程全面改造,新课程的知识构成科学及技术含量已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和现有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确立教学新体系,科学的全新知识结构,精炼浓缩现代工程测绘技术教学内容,现代技术含量丰富,视野开阔。“工程测量”大量反映测绘学科领域发展动向和成果,体现经过改革和实践检验的全新课程面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本课程实时引进测绘新技术,如全站测量、GPS定位技术以及数字化测量技术和现代路线定位技术等,更具有时代感。
4.课程的土木类专业特色明显,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显著。本课程紧紧扣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教学,注重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特点,强调综合,突出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功能。教学内容安排采取措施:1)按技术用途设分支,即设“工程用图、测设方法、工程测量、变形测量、仪器检验”五个分支。2)按工程特征定类型,定“线路工程、路面工程、桥址工程、建筑工程、隧道工程”五种类型。在学习基本测量定位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比较全面构筑现代土木工程师进行工程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的现代测绘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条件。本课程构思新颖,知识结构精炼,脉络清晰,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
5.模拟生产实习方式的创新,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工程测量技术训练和锻炼,实习质量明显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开展模拟生产方式的土木测量实习改革,坚持全面土木工程师的基本测量技术训练。模拟生产,实际上是把学生从个人专注书本的环境带进群体的仿真生产实习,实施人人互相关联的集体行为,用纪律来约束,以团结合作来完成。效果:学生通过模拟生产实习,加速应用土木测量技术实用化,土木测量技术素质得到快速提高。学生说,模拟生产实习不亚于军训锻炼,学到技术,锻炼人生,终生难忘;模拟生产实习不仅仅是学习测量技术本身,展示的是大学中必须重视实习的基本学习思路。土木专业学生毕业到生产部门成为工程测量主管,熟练的土木测量技术技能受到生产部门的高度赞扬。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经过不断改革研究和实践,本课程具备比较完善的教学条件。
1.主编《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是我国同类课程唯一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97年~1999年完成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52.2万字,全国“九五”高校测绘规划教材),已出版发行15000册,校内应用8届以上。在此基础上,2001年申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60.3万字)2003年9月出版,出版前后应用5届。
2.按“十五”国家级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主线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该多媒体课件近200兆,教学主题突出,辅助材料丰富,已成功完成全程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试验。实践证明,该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满足“教材+课件”的全程教学需要。该课件目前有六章试上网。
3.与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配套,编写了《习题与解答参考》(约400题,8万字),并且上网,可供即时学生复习和自学,是学习掌握工程测量技术重要材料。
4.在校园网开辟 学习网站。各校区均可以在网上答疑,加强师生联系和教学沟通。
5.完成《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5万余字。配套实验教材《工程测量实验与实习指导》校内应用9届以上。配有《实验报告书》、《实习报告书》,校内应用6届以上。《工程测量实验与实习指导》、《实验报告书》、《实习报告书》已上网。
6.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实习场地5个,训练项目比较完备。拥有250多万元实验仪器,是省内高校设备最齐全先进的测量实验室。其中现代化全站仪28台(含高精度2台),高精度水准仪5台,配备数字化测量设备2套。其他各类常规仪器120多台套。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经过改革研究,本课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教学思路与方法与教学思想体系创新特征相匹配。1)以测绘学“定位”核心展开基本内容,恰当地把握教学导向。2)以现代测绘技术为主导,确立以测绘技术循序渐进创新思路。3)注重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完整性,正确处理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关系。4)从课程完整性系统出发,健全整体知识构成,精练优化,扩充工程测量的技术视野。5)合理组织科技新成果,实现教学内容先进。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测量科技具有创新密集的现代特征,而且具有现实应用特色,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测绘科技在工程建设整体技术构成的现实地位,有效提高学生掌握现代测量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紧迫感。
3.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重视教师主导地位,认真备课,用心讲授、指导,关注学生学习情趣,引导独立思考,促进教与学的结合效果。坚持严格要求,尽可能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强调学知识、学技术、学经验、学会团结互助、学优良作风。
4.大力应用教学新技术,促进教学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努力钻研新技术。本课程的教学手段经历投影放灯、摄像录像、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应用。现在的教学技术手段:1)按“十五”国家级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主线制作全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2)文字教材+多媒体一体化教学,教材、影像、主讲有机结合;3)数据处理练习程序化、可视化方法,增强学生测量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5.采取模拟生产的实习方式,强化实际训练意识,促进学生训练成材。这种实习使学生从专注书本环境走进模拟生产训练,实施人人关连的测量集体行为,要用纪律来约束,要以团结合作来进行;自己的测量实习数据,丝毫逃不脱规范的检验;明天如何安排,容不得谁高枕无忧。模拟生产实习促使认真动手,学到本事,得到锻炼。学生体会到,模拟生产实习实实在在,现代测量技术靠合作才能学得好,主动完善自己才会有所收获。

3-5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1.紧跟科学发展,坚持改革,不断推动教学创新。
早在1993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开始了“工程测量”课程改革试验。试验得到当时学生的欢迎。“工程测量”的研究涉及面广,研究工程量大,任务艰巨,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经过课题组的努力,经过几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检验,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工程测量”教学系统,取得丰富经验和收获,有效地推动了“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创新。
1999年编著《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以“九五”测绘规划教材出版,并获国家测绘局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经学校、省厅立项的教改项目“面向新世纪建设土木测量学新课程”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
2001年以后,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为中心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当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系统研究”(省级重点培育项目)。该项课程改革研究不仅为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同类课程提供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而且完成了该课程全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等多项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工程测量”教学面貌又为之一新。研究项目“土木工程类专业当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系统研究”被学校推荐到省厅评优。
2.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全省、全国先进,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本课程改革和教学进步,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得到中国著名测绘学家宁津生院士等众多学者、专家的一致好评(见附页)。专家认为本课程研究“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进行了改革”,该课程改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难度大,是一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工作”。“均作了有创新意义的贡献,有较大突破”,“是一项优秀教学成果”,“是国内同行业率先成果”,“在全国同类课程处于领先水平”,“值得大力推广”。
本课程教学改革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支持,尤其中国著名测绘学家宁津生院士最终审定“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并序言。序言高度评价教材三大应用特点:结合土木类专业,应用的特色非常明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材结构体系新,教材内容脉络清晰,便于理解掌握;引进测绘新技术,更具时代特色。
很多高校的专家高度评价“工程测量”课程新教育体系,课程完善介绍当代测绘领域新成果,及时反映测绘学科领域发展动向,体现了紧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适应工程测绘新技术的工作需要。该课程的创新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浓缩测绘科技精华,精炼叙述工程测绘技术,是非测绘专业学习测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好教材,又是实际工程技术工作好参考书,是“工程测量”课程的示范教材。
3.模拟生产方式的测量实习规范化,确保实践效果。作为“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生产的测量实习得到学生的肯定。同学说,模拟生产实习不亚于军训锻炼,学到技术,锻炼人生,永远不忘。模拟生产方式的测量实习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宁津生院士的评价: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模拟生产方式的实习更是可取的,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将能更快地进入具体工作状态。很多专家认为“模拟生产实习强化测绘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全新的“工程测量”教学系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收益深。三届以上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52项改革项目,对全程多媒体教学方式及实习训练24项措施的评价优秀。普遍反映,本课程的全面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有保证,学知识,学技术,锻炼人。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全面创新特色。“工程测量”是经省厅、学校立项研究建设,长期坚持全面改革,不断突破和创新努力的课程。该课程建设开始于九十年代初,坚持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改革研究,对旧测量学的全面改造,实现了新课程建设的目标,是目前全国同类课程最深入最全面的改革研究成果。
2.工程结合特色。本课程建设瞄准21世纪的发展,紧紧扣住交通、土木工程类等专业的需求,坚持六大体系特征要求,坚持“立足土木、结合土木、服务土木”的目标,建设全新课程,土木测量技术视野宽阔,新教学系统完整,是我国紧密结合交通、土木类专业的新型“工程测量学”课程。
3.示范特色。本课程新教学体系的确立和新教学系统的建设,测绘新技术大幅度实时引进,“九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出版发行,全程多媒体教学等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模拟生产测量实习方式,全国众多学者、专家的鼓励和高度评价,已获多项校、省部级佳奖,教学成果显著,质量与水平先进,称得上是我国同类课程建设的示范课程。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1.改革全面系统,领先地位。“工程测量”(测量学)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各有关院校的测绘学科进行了众多的改革,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著名教授宁津生评语)。本课程建设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进行了改革”(中国著名测绘学家宁津生院士评语)。“所著教材是国内同行业率先成果”(武汉大学陶本藻教授评语)。“本教学改革成果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中南大学曾卓乔教授评语)。
2.教材建设率先成果。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交通土木工程测量》4年发行15000多册,是全国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唯一在教育部立项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率先在全国为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提供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2004年发行3000册),在全国同类课程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3.模拟生产实习、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效果显著。结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全程“工程测量”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方式的测量实习效果显著。
4.示范地位,值得推广。根据“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度,“工程测量”课程建设成果具有推广和示范价值;教学实践的检验及其显著的效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全国同类课程处于领先地位,对全国土木工程测量学的教学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很多专家已建议大力推广教材及相应教学改革成果。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多媒体教学试验2届,效果比较好,未推广。
2.本课程改革研究与精品工程的成果之一,教育部立项的“十五”国家级教材文字形式《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60.3万字) 已出版发行,电子版课件继续完善和努力进行之中。但这么多年的工作,提供的经费很不足。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推广“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交通土木工程测量》(修订版)的应用,收集修订版的应用信息。
2.继续申报课程资源上网立项。
3.抓紧《交通土木工程测量》电子课件的完善。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教学大纲;
2.部分电子教案(课件);
3.《习题与解答参考》;
4.实验、实习指导书;
5.实验报告书;
6.实习报告书;
7.参考文献。

6. 说明栏